中新网台州12月4日电(傅飞扬 陈佳杰)“非常激动,我终于找到了家,也找到了亲人……”日前,一纸鉴定证书,让林刚(化名)找到了出生的故乡。
路桥派出所收到感谢锦旗。陈佳杰供图
山东青岛,浙江台州,同是沿海城市,却相隔1000余公里。
自有记忆起,林刚的家就在青岛,他也一直以为那就是自己的故乡。直到有一天,父亲告诉林刚,其实他并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,而是在台州抱养来的,一个被掩盖了几十年的身世之谜就此揭开。
原来,53年前,路桥的一个家庭迎来了第6个孩子。因为家庭条件问题,家中担心无法将新生命健康抚养长大,便决定将孩子送养,而这个孩子就是林刚。
林刚的养父曾在路桥生活,在收养林刚几年后,回到老家山东。路途遥远加之通信不便,两家人渐渐断了联系。
林刚长大后,养父把这段经历如实相告,并支持他“寻根”。不久前,二人回到阔别50多年的路桥,并根据记忆找到了当年的老屋。
“老人家虽然很久没回路桥,但还是准确找到了我们的老房子。早些年父母都过世了,邻居看到后就通知我们赶过来。”不曾放弃寻找弟弟的王建国说(化名)。
光凭记忆,林刚和养父都无法确定王建国是不是他们要找的人。因此,众人赶赴台州市公安局路桥分局路桥派出所,说明原委并提出了血缘关系鉴定需求。
“王建国曾经也来采过血,与几个寻亲的人做过血缘关系鉴定,但都没比对上。”路桥派出所代理教导员陈森秋受访时表示,核实情况后,他们为王建国和林刚进行了血液采样,并通过路桥公安分局“团圆”工作室进行鉴定。
路桥派出所民警准备鉴定材料。陈佳杰供图
最终,好消息传来,鉴定显示二人正是失散多年的亲兄弟。得知结果后,兄弟俩还约定了今年过年后路桥再见。
“今年以来,我们派出所接待过两对寻亲家庭,上次是一对失散41年的姐妹。通过‘团圆’工作室,他们最终都找到了自己的家人。对于民众与亲人失散的心情,我们很理解,也会以最大的热情和耐心为他们的寻亲之路增添温暖。”路桥派出所副所长罗力说。(完)
中新网呼和浩特12月4日电 题:让有碍变有爱 内蒙古为158.58万残疾人托起“稳稳的幸福”
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
“作为一名特教老师,能把我的学生送到幼儿园里,让他们跟别的小朋友一起快乐玩耍,这是我最大的心愿。”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天爱儿童康复中心负责人崔锦霞如是说。
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,今年的主题是“采取统一行动,为残疾人并联合和依靠残疾人挽救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”。
图为新城区天爱儿童康复中心举行亲子趣味运动会。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摄
有爱无“碍” 生活别样精彩
在新城区天爱儿童康复中心,一场特殊的亲子趣味运动会正在举行。特教老师们为这些特需儿童精心设计了小脚踩大脚、珠行万里运球、快乐蜈蚣等一系列适合他们的趣味性运动项目。
这些孩子大部分患有孤独症、智力发育迟缓、言语障碍等,年龄在0岁至16岁。这里的特教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,一对一地为他们进行康复训练,而这要比普通老师付出更多精力。
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特教老师的帮助,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从这里毕业,走进校园。
“虽然没有桃李满天下,甚至有的孩子从来都没喊过我们一声老师,但我觉得付出再多的辛苦努力都值得。”崔锦霞说。
5年来,内蒙古多方凝聚助残合力,织牢织密残疾人公共服务八张网,为158.58万残疾人托起“稳稳的幸福”。
图为“90后”非遗传承人齐天赐。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摄
兜底补短 助残精准脱贫
韩生海是乌海市海勃湾区团结新村村民,他因身体残疾,收入微薄,被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。
5年前,为帮韩生海脱贫,当地政府和残联为他提供多项支持,引导他在大棚内种蔬菜。经过几年努力,现在的韩生海不仅种植蔬菜,还打理果树、养猪养鸡,收入水平像芝麻开花节节高。
“90后”的齐天赐出生时一条腿有畸形,后被鉴定为肢体四级残疾。但他从小心灵手巧,凭借着刻苦努力,如今是巴彦淖尔市级金银铜器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。
图为齐天赐在制作戒指。中新网记者张林虎摄
在发展事业的同时,齐天赐还教授徒弟,在累计教授的40余人中,有十几名残疾人学徒,目前已有多名学徒开店创业。
“我自己是残疾人,更了解残疾人的不易,就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。工作过程虽然辛苦,但同样能实现自己的价值,甚至比健全人做得更好。”齐天赐说。
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”。5年来,内蒙古深入开展贫困残疾人脱贫行动,11.2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如期脱贫。
图为乌拉特前旗图书馆进行阅读·启智亲子活动。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摄
精准服务 织就美好生活
2019年起,乌拉特前旗图书馆在残疾人借阅区打造了视障阅览室。与此同时,图书馆还修建无障碍通道及无障碍卫生间,馆外设有无障碍停车位,改造缘石坡道等,方便残疾人来图书馆阅读。
“5年来,我们陆续投入约22万元,建成内蒙古首家设立残疾人借阅区和视障阅览室的县级公共图书馆。”乌拉特前旗图书馆馆长贾强说,图书馆现有4000余册盲文、手语等图书,还为读者提供有声读物、智能听书设备和软件等。
贾强告诉记者,除了提供阅读服务,图书馆还承接各种残疾人培训、非遗教学等,对残障学员进行手把手、面对面教学演示。
图为内蒙古青山残疾人综合辅助性服务中心进行茶艺培训。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摄
配备通勤车接送残疾人上下班、为残疾人搭建专门就业工作站、定期开展各类培训……成立于2020年的内蒙古青山残疾人综合辅助性服务中心,以全方位管理的模式,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帮助。
“在这里,大量的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,走进单位实现就业,将自身的体力与智慧发挥出来,创造出更多的精神财富。”内蒙古青山残疾人综合辅助性服务中心负责人胡柏毓说。
5年来,内蒙古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,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97.59%,累计精准康复服务残疾人41.48万余人次,建成残疾人康复机构293个,康复机构在岗人员达7200人,20.84万人次残疾人得到辅助器具适配服务,适配服务率达到99.02%。
平等共享 勾勒幸福图景
家住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金色花园的刘柱,因病偏瘫4年,日常洗浴、如厕不便,同时,由于家住二楼,下楼也几乎成了奢望。
随着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程的实施,临河区残联为刘柱家进行了无障碍改造。
“加宽了门口,改造了坡道,安装了户外安全扶手,还对卫生间进行了无障碍改造,现在居家生活品质大大提升。”刘柱说。
2018年以来,内蒙古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,新建住宅小区、重点公共场所、城市主干道无障碍设施覆盖率不断提升。
据了解,5年来内蒙古各级残联组织和残疾人工作者,用辛苦和汗水勾勒出让残疾人看得见、摸得着、体会得到的幸福图景,让爱的阳光洒在祖国北疆的每一寸土地上。(完)